首页 美容 > 正文

【津云调查】书香运河之畔,寻根问津书院……_当前播报

2023-04-24 20:56:12 津云

运河之畔,书香绵延……当年的书院有着怎样的景象?后来又经历哪些岁月的沉淀?今天又何去何从?近日,记者走进运河畔的文脉传承。

现代文化阵地问津书院


【资料图】

在天津有这样一个文化阵地,它把本来散落天津各处的文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,形成了交流、推广地方文化的平台,这个文化阵地叫做问津书院。问津书院距离南北运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不到1公里。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的发祥地。凭借“地当九河津要,路通七省舟车”的优势,人口和商业迅速聚集。三岔河口的每一寸土地,都存藏着丰富的历史遗痕,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从历史到如今,这里都是文人荟萃之地。而今,在天津文史圈里,只要提起问津书院,王振良是个绕不开的名字。作为问津书院的发起人,从2008年起,他亲手编辑印行的关于天津历史文化的图书、资料超过500册,总字数约5000万字。从约稿到修改,从编辑到排版,常常都是由他独立完成的。

在王老师看来,哪怕是一段不太起眼的巷子,哪怕是一点随手写就的流水帐,都应该严格准确地记录事实,而不能随意地篡改,这既是最基本的工作原则,也是最起码的学术规范,仅仅从这件小事就足以看出他的严谨。王振良从不错过任何一次调查天津历史的机会。王老师做事执着但不墨守成规,在寻访的过程中,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天津,查阅了大量史料,遍访知情人士,相互叠加,相互参照,相互印证,最后自创了一个三重证据法。

2014年8月,在汇集多年实地走访调研、梳理取证的基础上,王老师出版了《荏苒芳华:洋楼背后的故事》。该书共收录文章25篇,附录4篇,将天津小洋楼与其主人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,其中将近半数洋楼主人的身份是他首先考定确认的,给天津城市文化增添了底蕴和色彩。这些著作的问世正是他多年来执着读书、钻研的成果。也许,正是这份坚持,才让他之前的所有积累都为问津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,从而使问津书院在十年时间硕果累累……除了为周边居民提供公益阅读、讲座、交流的平台,还培育出了《问津文库》、问津讲坛这些公益品牌。

清代规模最大的问津书院

今日的问津书院实现了汇聚天津文化力量的愿景,那么这个名字从何而来?它与清代天津的问津书院有什么关系?带着疑问,记者在王老师的指引下,来到了问津书院旧址,也就是现在的鼓楼南街附近。

说起问津书院名字的由来,还要从乾隆年间讲起。1751年,爱好文学的卢见曾出任长芦盐运使,在天津筹创书院。他先报请直隶总督方观承批准,又动员盐商查为义捐出位于鼓楼南路废弃的老宅,自己又捐出俸银建成了讲堂、山长室以及学舍等64间。书院当年动工,转年落成,取名问津书院。

中国古代书院多以民办为主,问津书院却是完全官办,山长薪俸和各项经费,均由官方支出,每年造册报部备案。

老的问津书院由于年代久远,书院建筑格局变化比较大,幸存下来的三间讲堂,一度隔成六个房间。旧时书院的见证物,只有一棵腰围2米的古槐。一座古槐,见证了风雨岁月,问津书院的历任山长,目前已知的有30多位。在这30多人中,至少有三个逝世在问津书院任上,可以说是为天津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辈子,李嘉端就是其中之一,他是顺天大兴人。清道光八年举人,清道光九年进士。历官左赞善、侍讲、福建学政、内阁学士、仓场侍郎、安徽学政等职,是李鸿章的老师。根据王振良的讲述,我们得知李嘉端中了进士后,官场上非常顺利,最后官至安徽巡抚。

那么,他怎么会来到天津的问津书院,从事了教育行业呢?

根据王老师的讲述,我们得知,李嘉端在跟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,经常打败仗,最后他的官职被一免到底,因此没有了别的出路,只好到处教书为生。当时的直隶总督曾国藩认为李嘉端是个教育方面的人才,于是就把他调到了问津书院当山长。他来到书院上任的时候,书院比较破旧,甚至连个牌匾都没有,“重新对问津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,把新写的牌匾都挂上了。当时饮水不方便,所以李嘉端又捐出自己的薪水,在书院里开凿了一口井。”王老师告诉记者。

晚清时期,可以说是问津书院发展的黄金时代,书院作为延师选士、肄业讲学之所,为天津士子打开了学术之门,沽上文风由之大振,天津近代民办教育的先行者严修、天津“八大家”之一的华世奎等都曾在这里读书。

古往今来,逝者如斯。从旧问津书院的没落,到新问津书院的赓续,时间已经跨越百余年。但前后两个问津书院,并非是名字的简单沿袭,更是天津文化根脉的贯通!(津云新闻记者 马雨彤)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