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美容 > 正文

“淡定点儿,日子还得过”

2022-12-25 01:24:23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小店位于一条窄巷里,即便有意寻找也很容易错过。店面简朴如寻常人家,店招字体也极小,它的主厨却很为这种低调感到得意。

本文转自作者 | 张璐诗

近日朋友圈里国内亲友们的动态,令我想到要将过去两年在伦敦的平行宇宙梳理出一个时间线来。群体免疫,殊途同归,因为生活总要继续。 英格兰的封城有过反复,前后两次,除了全国性质的,也有过北方局部地区封城。2020年春天,身在英格兰的每个人,都收到了来自英国政府用大写字母发来的“病毒警告”手机短信:“新规定现已生效:所有人必须待在家里。”时限为三周的封城守则规定,出门理由限制在以下几项:购买基本食物和药品(次数越少越好)、每天一次跑步、散步或骑车等锻炼(独自进行,或与同住的一位同伴一起)、照顾老弱等医护行为需要、绝对必要的上下班通勤。在户外时,不同住的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两米距离。如此空前严格的戒严令,警察有权强制执行。比方说,如果警察在街上看到三个人一起散步,就可以开罚单了。罚单从30英镑起,不设上限。 摸索的开始,不论政府或民间都是一边盲人摸象,一边争论不休。封城的最初,英国国家信托组织(National Trust)宣布所有名胜风景区全部免票、停车场也免费开放,吸引了大批百姓涌向大自然。威尔士、苏格兰山区人满为患,立即引来网络上一片争议。我有个住在伦敦的利物浦朋友激动留言:“亲爱的政府,请把我们都锁在家里吧!老人不听话,大批老百姓也不明白事理,非得要出门去”。英格兰中部的考文垂市不久就出现了20多人聚众烧烤,警察劝告无效,最后将烧烤炉踹了,这群有老有幼的饕客才散去。伦敦市中心原本最热闹的特拉法加尔广场的监控视频,网上的监控视频显示最初几天昼夜都是空荡荡的,但我家附近的大草坪上,还是见到有一家大小躺着晒太阳。路上跑步锻炼的人也不少。经过家门前的公交车没有减少班次,去超市或市场,戴口罩的人依然寥寥无几。只是各家超市开始限流,开头几周大家恐慌囤货时还实行限购;顾客开始在店门以外相隔2米排队。据我的观察,疫情之前的伦敦还有大批只能现金消费的店铺,刷卡结帐也是从封城期起才算真正普及。 超市限流、大家疯狂囤货的初期,我在伦敦农夫市集联盟的网页上看到一句已被用俗了的话:“Keep Calm and Carry On”。淡定点儿,日子还得过。我猜很多人最早是在伦敦闹市的旅游商品店里最初认识这个句子的,它被印在了杯子、T恤上,与很多渊源不详但人人琅琅上口的词汇那样,出现得过度频繁而失去了原有的份量。这句话原本是1939年英国政府为备战而创造的励志口号:空袭很可能随时都会发生,但请大家沉住气,生活照样过。政府还为此专门印制了2百多万张海报。然而二战期间这批海报极少得到注意,直到2000年才有人在英格兰中部的一家二手书店里重新发现了这些海报。自此之后几家私人公司陆续开发周边商品,这句口号越来越多见于旅游纪念品店铺之中,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目中对英格兰人一种性格:“坚忍“的写照。 回望过去的两年,英格兰的防疫状况挺跌跌撞撞的。政策一直在调整,每天都是新的一天;手头的每一封工作邮件里,不约而同都包含了“一切都不确定”这类字眼。2020年夏末有过一次短暂的解封,政府一时激动还推出了帮补餐馆“回血”的“eat out to help out”半折补贴,根据经济学家的调查,这波鼓励出外就餐的临时补贴暂时缓解了部分餐馆的燃眉之急,却直接导致了日增感染人数的激增,尽管英国财政部一直不愿背锅,矢口否认调查结果。但事实是病毒出现了变种,“德尔塔”变得更凶狠,日增感染和每天死亡人数直线上升,人心惶惶之下,2020年圣诞前政府宣布再次封城,直到2021年4月开始逐步解封,堂食只开放露天餐位,我还记得那天一早还下雪了,可并不妨碍许多人坐在酒馆外面把盏言欢,湿身也不动。 政府一边监控病毒感染情况,过了一个多月后才全面恢复堂食。到了有一天,英格兰就宣布不再公布每日感染人数,进店也不再需要出示疫苗护照或自测结果。2021年底传染性极高与毒性成反比的“奥密克戎”变种被定性,自此主导英格兰感染病例至今。关于当年9月开始推行的第三针(加强针)疫苗对“奥密克戎”是否有、在多大程度上有防范作用等问题上,也出现了不同专家前后矛盾的说法。 从疫情开始,我已有近两年没使用过公共交通工具。去年第一次搭火车时,滑铁卢火车站里还是会有“为他人着想请戴上口罩”的告示板,大厅内也有数位警察在巡逻,见有人没戴口罩就要上前执法。一旦出了车站,“公共交通与室内场所必须戴口罩”的法规不再有效,是不是摘下口罩也就全看自己喜好了。在餐馆重开以后的好一段时间,我们看到餐桌之间离得很近还会觉得不安。路人大多不戴口罩,泰晤士河边享受阳光的人也无暇顾及政府要求的两米社交距离。前路未知,但我们也随众踏出第一步,然后慢慢回到社交场合。对比欧陆各国,英国的入境防疫措施一直很松,但除了英国之外,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曾推行过“疫苗护照”。对于因公必须出境的人来说,也就相当于是变相疫苗强制令。连接“欧洲之星火车”另一端的比利时,在今年5月宣布取消“疫苗护照”,随后各国也相继取消了入境限制。 曾几何时,英格兰是人见人怕的“洪水猛兽”之地,欧陆各国都曾将UK列入红色“高危”目的地名单。从疫情开始算起,整个不列颠日增病例人数最高的一天曾达到27万多,感染率接近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这个数字算的还只是在家自测后自觉往NHS上报的患者。那是今年1月的事,政府与NHS在当时已进入了对新冠感染轻描淡写的阶段,告诫百姓感染了如果头疼,就吃点家居常备的扑热息痛片,休息就好。不久后就宣布取消公布每日感染人数,放眼望去,一度有任由百姓自生自灭的感觉。 伦敦两次封城期间,特拉法加尔广场边上有不少绕场跑步锻炼的人。近年来专门展出公共雕塑作品的西北角第四基座上,英国艺术家希瑟•菲利普森近10米高的反乌托邦艺术装置《终结》:用樱桃、苍蝇和带摄像头无人机点缀的一坨奶油,已展出了一年多。《终结》戏仿广场上无处不在的摄像头,过客通过手机可以实时收看奶油上那台无人机拍摄的画面。这个装置恰好出现在疫情期间,雕塑上的奶油定格在即将融化的一刻,恰似我们心中对世界、对社会摇摇欲坠的安全感。然后有一天,终于传来“第四基座”准备换新作品的消息。而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,也已从疫情漂移到了能源危机、生活水平低迷的主题上去。这个冬天,关注开不起暖气的新闻,远超过因新冠入院的人数有所上升的消息。关键是,曾经笼罩英伦上空的“新冠恐慌”已经驱散。有人说,恐慌还在,只是被日日新的问题所暂时遮蔽,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参照左邻右里,大家或许就能淡定一些:眼前的挫折只是过程,恐慌也只是暂时的。相比于很长时间的“不确定”,眼下可以肯定的是:正常生活恢复有期。

希瑟•菲利普森的反乌托邦艺术装置《终结》,图片:GettyImages

NHS全民医疗在整个封城期一直免费提供中国出产的新冠自测盒,从没有组织做过群体核酸。解封后,自测盒逐渐不再免费提供。封城时怨声载道,甚至出现过几次反封城的游行;解封后不再有戴口罩的规定,同样出现过民怨。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。但解封之初在各地各店最常听到的声音记忆犹新:“大家都憋太久了,这会儿有事可做,很开心。”并不是说疫情在英格兰已经过去了。只不过很多人选择视“疫”而不见。最近一周感染人数有所上升,全英格兰平均每50人就有一人感染。过去两年圣诞之前,英格兰政府都有针对新冠的具体法规和出行建议,今年则完全不见动静,可以说是第一年完全“自由”的圣诞节。但社会人都习惯于寻找参照。政策缺席时,读报听广播就成了替代,参考报纸上专家们各种防护的提议。在对重新上升的感染数字表示担忧之余,所有专家的口径一致:圣诞节这么重要的节日,该去哪儿耍还得去。我身边有两位住在英格兰萨克塞郡乡村的朋友,两年多以来除了她们家的地里散步之外,一步都没出过家门。然而这两位隐士,到今年夏天还是被感染了。并且在感染了之后终于下决心要重启生活,出门见人。这或许算得上是民众心理从恐惧、到侥幸、再到直面病毒的一个缩影。与奥密克戎交过手,略知轻重,在感染对自身的影响与隔绝世界对身心的影响这两者中做过了权衡,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:自己的身体,当然不能掉以轻心;但也不好让杯弓蛇影阻止生活往前迈进。这两位朋友在搭公交的时候仍是寥寥几位戴口罩的谨慎乘客之一,但下了车,见到朋友们的时候,她们也迈出了有点前后矛盾却勇敢的那一步:张开双臂,与大家拥抱。我们欢呼:又多了两个“掩耳盗铃”的人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